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抗抑郁中药研究与评价重点研

来源: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负责人及团队 吴春福,教授、博士生导师,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抗抑郁中药研究与评价重点研究室主任,辽宁省重大新药创制综合平台总负责人,辽宁省新药筛选重点实验室和药效

一、负责人及团队

吴春福,教授、博士生导师,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抗抑郁中药研究与评价重点研究室主任,辽宁省重大新药创制综合平台总负责人,辽宁省新药筛选重点实验室和药效评价重点研究室主任,辽宁省多酚研究与开发工程技术中心负责人。兼任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药理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药学会理事长,辽宁省科协常委,沈阳市科协副主席等。2000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4年被批准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国家级人选,2005年被评为辽宁省优秀专家,2010年被评为辽宁省首批领军人才。曾在国际上率先建立脑内微透析技术测定清醒动物脑内乙酰胆碱释放的方法,其研究成果在国际高水平杂志Proc Natl Acad Sci USA和Neurobiol Aging 上发表。吴春福教授领导的“葡萄多酚中功效因子的发现、活性评价及开发应用”研究获得2010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1年获得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保罗·杨森药学研究奖。

课题组目前有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团队年龄结构合理、创新思维活跃、学术底蕴深厚、科研作风扎实,是国家科技部“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综合平台项目样品库制备与药物筛选技术子平台与新药药效评价技术子平台的主要组成部分。已培养博士56名,硕士90余名。

二、研究方向

吴春福教授课题组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抗抑郁中药与评价重点研究室为依托,在中药方面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单味药、复方及天然成分的作用与机制研究。经过近30年的发展,课题组在相关领域已经形成了理论化、专业化、系统化的研究体系。

1. 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理研究

从中药复方整体观出发,整合药理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生物信息学的理论和技术,结合多种相关的动物模型,研究中药复方全方及拆方的活性与机理,同时探究整体效应相关的物质基础,摸索中药复方的现代化研究模式。

2. 中药及复方的基因毒理学研究

运用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染色体畸变实验、微核实验等技术手段,结合在体与离体2个水平以及细胞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单味中药、药对以及复方的特殊毒理学进行系统研究,为常见中药、药对和复方的基因安全性考察提供可靠、准确的科学数据和理论阐述,以进一步认识中药毒性的分子机制。

3. 天然成分的活性与机制研究

从在体、细胞、分子多层面出发,采用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相关模型,结合药理学、神经生化、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研究皂苷及多酚类成分的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的活性、作用机制及靶点,为此类成分在中枢神经精神相关疾病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三、研究体系

1. 构建了中药、复方及天然成分对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活性筛选、药效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体系

已构建行为绝望抑郁模型、药物诱发抑郁模型、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抑郁模型、大(小)鼠孤养抑郁模型和皮质酮诱导的抑郁模型,通过多种行为学(攻击实验、敞箱实验,高架十字迷宫、新奇抑制摄食、强迫游泳、悬尾、自主活动、糖水偏爱实验等)对中药、复方及天然成分进行抗抑郁作用快速筛选(图1),在进行药效全面评价的同时,通过检测神经递质、神经营养因子、雌激素、糖皮质激素及其相关受体的变化,并在神经再生及HPA轴调控方向,对药物的药效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已构建了抗神经退行性疾病及抗药物成瘾的研究平台。通过APP/PS1双转基因、侧脑室注射Aβ、链脲霉素、D-半乳糖等AD动物模型,采用新事物辨别、Morris水迷宫等多种行为学,对中药及天然成分的活性与药效进行研究,并从小胶质细胞的炎症控制策略研究抗AD药物机制;通过甲基苯丙胺诱导的条件位置性偏爱模型、吗啡诱导的条件位置厌恶模型,对抗成瘾的药物进行药效评价;构建LPS等诱导小胶质细胞活化的模型,建立了小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造成大鼠皮层神经元DNA损伤模型,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检测炎症、凋亡、自噬等相关蛋白、基因的表达及活性,以评价天然活性成分在细胞水平的神经保护活性,对其作用机制及靶点进行深入研究。

图1 抗抑郁药效评价所应用的抑郁动物模型及评价指标

2. 构建了中药复方物质基础与作用机理的研究体系

首先利用中药复方化学成分多维多息指纹图谱的方法,考察中药复方进入体内代谢的化学成分群及其代谢物谱,利用代谢组学及蛋白质组学揭示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图2,图3),构建了包括中药复方药效学、中药化学、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体系,在评价药效的基础上,挖掘复方中与整体效应相关的活性成分,阐明中药复方药效的相关靶点,从而揭示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应用抗抑郁药、调节胃肠动力药等研究评价体系结合正交设计方法,结合中药复方的配伍理论,利用分子生物学、神经生化学等技术,对复方的药理作用进行系统研究,探究中药复方中发挥药效的核心组方,以阐明复方的药理作用特点和规律。

文章来源:《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syykdxxbzz.cn/qikandaodu/2021/0128/428.html



上一篇:完善实训教学条件,构建高水平实训教学平台
下一篇:完善实训教学条件,构建高水平实训教学平台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投稿 |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编辑部|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版面费 |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